2019年第34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不同运行模式的CCHP-ORC系统运行仿真与性能评估
    任洪波 周奥林 吴 琼 卢胤龙
    2019, 34(10):1.
    [摘要](621) [HTML](0) [PDF 0.00 Byte](52)
    摘要:
    针对常规CCHP系统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供需两侧热电平衡问题,通过引入ORC系统形成CCHPORC联合循环。同时,通过对系统选型配置与热力学参数的耦合分析,构建“以热定电”、“以电定热”两种模式下的系统运行仿真模型并针对酒店、办公楼和住宅三类典型用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ORC系统的耦合应用有效提升了常规CCHP系统性能;相较于“以热定电”模式,“以电定热”模式下ORC系统的引入对CCHP系统性能提升更显著;而且在热电比较小、电负荷较高的建筑类型中,CCHPORC系统的适用性更强。
    2  燃机扩建端性能试验中测量参数对试验结果修正的影响
    范军辉 何远正 王 帅
    2019, 34(10):10.
    [摘要](84)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以某电厂燃机扩建端部分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燃油和燃气工况下进行现场试验,得到了不同测量参数计算工况值,并对不同计算工况进行了余热锅炉热平衡计算以及结果修正计算,研究测量参数对试验结果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燃料工况下,随着环境条件、燃料流量和余热锅炉烟气温度的升高,功率基本是逐渐降低的,而压降逐渐升高;测量参数中余热锅炉烟气温度是影响功率的主要因素,余热锅炉进出口烟温和燃料流量是影响压降的主要因素,而环境条件则为影响试验结果的次要因素。
    3  小流量工况汽轮机末级流动不稳定数值研究
    胡 平 杨 锐 竺晓程 杜朝辉
    2019, 34(10):18.
    [摘要](121)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针对汽轮机低压末级在小负荷工况下出现的流动不稳定现象,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和分析。对末三级叶片耦合排气缸进行建模,其中末级采用整圈形式,对17%设计质量流量工况进行非定常计算,小流量工况下汽轮机末级表现出类似于压气机旋转失速的现象,对流场监控数据进行周向模态分解及相关分析,确定了扰动的数目为30个,其周向传播速度约为转子转速的56%。最后,结合内部流动特征对非稳定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小流量下由于径向流动阻塞了通道,并在叶顶间隙射流的作用下形成了通道内的周期性高压区,而前缘溢流和叶顶间隙射流耦合作用促成了叶顶进口附近周期性低压区的形成。
    4  汽轮机叶顶汽封间隙内的流动损失分析
    李 盼 曹丽华 孟 宾 司和勇
    2019, 34(10):27.
    [摘要](131) [HTML](0) [PDF 0.00 Byte](57)
    摘要:
    为了揭示叶顶汽封结构变化对泄漏损失的影响,提高汽轮机运行效率,数值研究了平齿汽封、高低齿汽封和侧齿汽封3种不同叶顶汽封结构下汽轮机高压转子间隙泄漏的流动形态、间隙涡系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在叶顶汽封腔室复杂的周向螺旋状的涡动中,泄漏流体的周向速度是影响漩涡耗散的一个重要因素;高低齿及侧齿的汽封结构可以增强漩涡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泄漏流体的周向速度,使漩涡在腔室内的耗散更加充分;由于掺混损失降低,高低齿及侧齿汽封的泄漏总损失较平齿汽封相比分别下降7.1%和9.8%。
    5  第四代DLE燃烧室流场特性研究
    张 亮 袁逸人 虞江鹏 葛 冰
    2019, 34(10):34.
    [摘要](136) [HTML](0) [PDF 0.00 Byte](58)
    摘要:
    参照西门子的第四代干式低污染(Dry Low Emissions,DLE)燃烧室,设计了模型燃烧室,通过激光粒子图像速度仪(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量技术,对燃烧室头部出口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头部结构变化和入口空气流量变化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主旋流器的旋流方向组合对燃烧室头部出口的流场特性有着很大影响;预混室RPL (Rich-Pilot-Lean)段的流量变化主要影响旋流器中轴线附近的轴向回流速度;入口空气流量变化对流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速度值上,但对速度变化趋势没有太大的影响。
    6  叶轮出口宽度对离心泵内部非定常性能的影响
    万 伦 宋文武 符 杰 石建伟
    2019, 34(10):42.
    [摘要](531) [HTML](0) [PDF 0.00 Byte](55)
    摘要:
    为了研究多工况下不同叶轮出口宽度对离心泵非定常性能的影响,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对叶轮出口宽度分别为11、12、13、14和15 mm的离心泵模型分别在0.8Qd、1.0Qd、1.2Qd三种流量工况下进行定常和非定常的数值模拟,得到离心泵的外特性曲线、内部流场以及压力脉动特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离心泵的扬程随叶轮出口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存在一个最佳的叶轮出口宽度使其效率最佳且最佳效率点向大流量点偏移;随着叶轮出口宽度的增加,叶轮截面的最大压力值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小流量工况下的湍动能较大区域随叶轮出口宽度的增加由叶轮流道出口向叶轮流道中间发展;各监测点的压力脉动均呈周期性变化,压力系数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设计和大流量工况下,当叶轮出口宽度为13 mm时压力脉动幅值明显小于其他型式的叶轮,因此适当增大叶轮的出口宽度有利于减小离心泵的压力脉动、提高其性能。
    7  叶片包角对高比转速离心泵固液两相非定常特性的影响
    万丽佳 宋文武 李金琼 石乘帆
    2019, 34(10):50.
    [摘要](78) [HTML](0) [PDF 0.00 Byte](72)
    摘要:
    为了分析叶片包角在固液两相流下对高比转速离心泵非定常特性的影响,采用ANSYS CFX软件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5种不同叶片包角离心泵的固液两相流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了叶片包角对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瞬时扬程、压力脉动及径向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叶片包角每增大10°,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的瞬时扬程有所降低,波动时间会延迟0.001 s;流道内及隔舌处的压力值越来越小,脉动幅值越来越大,压力波动时间向后延迟0.001 s;叶轮上的径向力会增大,隔舌处的径向力会减小,受力方均向顺时针偏转;不同包角下的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叶轮流道内的压力脉动主频均出现在转频处,隔舌处的压力脉动主频出现在叶频处。其中,叶片包角φ=120°是叶轮流道内压力值和压力脉动幅值增减速度快慢的分界点,也是隔舌处的压力脉动幅值最小值点。
    8  文丘里型进口段参数对高速泵流动特性影响
    石乘帆 宋文武 常方圆 张明祯
    2019, 34(10):57.
    [摘要](54) [HTML](0) [PDF 0.00 Byte](52)
    摘要:
    为研究文丘里型进口段参数对于高速离心泵流动特性及水力性能的影响,选择圆弧段半径r、直线段长度L以及进口段最小内径D 3个进口段参数,每个参数取3个水平,正交组合确定模型方案。采用ANSYS-CFX软件进行三维流场模拟,对比分析了小流量工况下各参数对泵体效率及扬程的影响、进口段流场分布情况以及多流量工况下效率、扬程曲线的变化。结果表明:进口段最小内径D对于高速泵流动特性影响较大;文丘里型进口段在小流量工况下能有效抑制诱导轮入口处回流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力性能,但同时会加剧进口段内部旋涡的产生。
    9  多工况下粗糙度对离心泵进口流动机理研究
    李金琼 宋文武 万丽佳 石乘帆
    2019, 34(10):63.
    [摘要](57) [HTML](0) [PDF 0.00 Byte](59)
    摘要:
    为研究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表面粗糙度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机理,利用ANSYS CFX软件在0.4Qd、0.6Qd、0.8Qd、和1.0Qd工况下5组不同的粗糙度时进行离心泵流场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进口压力为25.019 kPa和工况为0.4Qd时,粗糙度对同一监测点的影响程度最大;在粗糙度Ra=12.5~36.27 μm时,可减少轴向速度的减小速率;在粗糙度Ra=0~12.5 μm时,粗糙度有一定的减阻作用,且可以降低回流漩涡强度,使速度趋于均匀化,同时改善空化性能,在Ra=6.3 μm时的抗空化效果最好。
    10  钠泵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邹 奋 邹冬林 饶柱石 塔 娜
    2019, 34(10):71.
    [摘要](59) [HTML](0) [PDF 0.00 Byte](52)
    摘要:
    为了探究某型钠泵流场压力脉动特性,采用ANSYS CFX软件,选取SST湍流模型,对其在0.6Qn、0.8Qn、1.0Qn和1.4Qn(Qn为设计点流量)工况下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数值计算得到的钠泵性能曲线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在叶轮和导叶的某一流道分别设置了3个监测点,分析了叶轮和导叶不同位置处的压力脉动规律,并对时域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对其进行频域分析。结果表明:从叶轮入口到导叶出口,压力脉动先增大后减小,叶轮出口和导叶入口处压力脉动最大;叶轮流道内压力脉动频率以导叶叶频为主,导叶流道内压力脉动频率以叶轮叶频为主,小流量工况下,低频信号影响较大;导叶出口压力脉动明显比叶轮出口小,但是由于半球形泵壳的束缚,导叶出口处出现了末端回流。通过对钠泵内部的压力脉动分析,可为钠泵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11  超临界火电机组主蒸汽温度控制算法研究
    刘 备 崔承刚 李炳楠 郭为民
    2019, 34(10):77.
    [摘要](115) [HTML](0) [PDF 0.00 Byte](49)
    摘要:
    针对火电机组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的大惯性和大时滞特性,将线性自抗扰控制、经典串级PID控制、微分先行控制策略、史密斯(Smith)预估控制等几种温度控制方案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经典串级PID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差;微分先行(D-PI)控制策略的响应速度快,但鲁棒性差;Smith预估算法能够小幅改善主控制器的控制效果,但效果不够好;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较好、抗干扰能力较强、鲁棒性较强。在面对主蒸汽温度控制问题时,线性自抗扰控制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控制策略的合理、有效的选择。
    12  基于改进粒子滤波算法预测健康状态的锅炉吹灰优化
    陈晓龙 史元浩 曾建潮 李 强
    2019, 34(10):84.
    [摘要](404) [HTML](0) [PDF 0.00 Byte](56)
    摘要:
    为了对锅炉受热面沉积的灰污进行及时、准确地清扫,制定合理的吹灰优化策略。采用清洁因子来评估受热面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结合改进粒子滤波;采用滚筒式预测单次积灰过程内清洁因子未来的变化趋势,并验证了该预测方法的准确度。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单位时间传热量损耗最低的吹灰优化模型,吹灰优化计算中采用相同工况下多组清洁因子数据进行拟合。以某300 MW燃煤锅炉为例,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的可行性。
    13  吹灰对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超温影响的试验研究
    王 洋 汪华剑 严响林 周虹光
    2019, 34(10):90.
    [摘要](97) [HTML](0) [PDF 0.00 Byte](50)
    摘要:
    通过在某台超超临界参数锅炉水冷壁管特定区域安装能同时测试水冷壁管向火侧壁温、背火侧壁温及管内工质温度的测试装置,实现对水冷壁管温度的实时监测,分析不同工况下投运炉膛吹灰器对水冷壁壁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变负荷工况下燃烧强度与给水流量的不匹配特性易导致水冷壁超温,该工况下的吹灰会加剧壁温突升的幅度,且连续升负荷工况下壁温突升,约至80 ℃;相同试验时间内,最大壁温突升幅度和平均壁温突升幅度都随着吹灰汽源压力的降低而升高,吹灰汽源压力1.2 MPa时,最大壁温突升幅度约74 ℃;单只吹灰器每天投运两次使得当天壁温突升频次达到约15次,最高壁温约达到75 ℃,壁温突升频次和幅度较每天投运一次明显上升;稳定高负荷工况下吹灰对水冷壁壁温的影响最小。推荐炉膛吹灰操作尽量选择在稳定高负荷工况进行,同时保证吹灰汽源压力高于1.2 MPa,并尽量减少一天内单只吹灰器的投运次数。
    14  纵向涡发生器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
    贾 龙 张剑飞
    2019, 34(10):97.
    [摘要](87)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为增强微通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对微通道结合纵向涡发生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雷诺数下纵向涡发生器的长度、横向间隙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口速度为0.5~2 m/s时,雷诺数的增加会引起微通道内的换热性能增强,摩擦因子减小及综合传热性减小; 涡发生器长度对换热影响较小,但增加涡发生器长度会引起阻力增加,横向间距对阻力影响较小,但增加横向间距会引起换热性能提高;涡发生器长度为0.30~0.40 mm时综合因子为0.94~1.21,横向间隙为0.1~0.5 mm时综合因子为0.88~1.17;纵向涡发生器长度为0.3 mm和横向间隙为0.5 mm时,有利于综合传热性能的提高。在低雷诺数时微通道结合纵向涡发生器的强化传热和综合传热因子要比高雷诺数时好。
    15  新型麻面管式过热器传热优化的数值模拟
    闫顺林 于兴宝 曹保鑫 韩 建
    2019, 34(10):106.
    [摘要](77)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以新型麻面管式过热器交叉流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麻面管交叉流动和换热特性及蒸汽侧流速u、凸胞/凹坑投影直径d、深度h、间距p等参数的最优值。结果表明:由于管内外壁面存在周期性凸胞/凹坑,壁面附近流体域和主流体域的混合加剧,对近壁处边界层有较好的扰动作用,改善了流体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性,实现强化换热;与光滑管相比,麻面管烟气侧努塞尔数Nu o提升了58%左右,蒸汽侧努塞尔数Nu i提高了35%~50%,阻力系数f增加了7%~40%,综合换热性能指标PEC处于1.25~1.5间;基于响应面法,以Nu i、f、PEC为目标函数,得到蒸汽侧最优参数组合d=6.0 mm,h=1.0 mm,p=16.0 mm,u=4.8 m/s,对应的Nu i=680.55,f=0.014 68,PEC=1.43;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拟合出蒸汽侧换热与阻力的准则关联式。
    16  1 000 MW机组静电除尘器对粉尘颗粒脱除的数值研究
    原 辉 刘彦丰 宋景慧 李德波
    2019, 34(10):114.
    [摘要](73) [HTML](0) [PDF 0.00 Byte](44)
    摘要: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某电厂1 000 MW机组的电除尘器(ESP)流场、电晕电场和颗粒运动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其中流场的模拟采用k-ε双方程,电晕电场采用有限体积法,颗粒相运动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数值计算采用SIMPLE算法,在验证该数值模拟结果合理的前提下,模拟了出口压力、烟气流速、粉尘浓度及粉尘粒径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尘脱除效率随出口压力绝对值的减小而增大,且当出口压力维持在-3 000 Pa~3 500 Pa时,电除尘器运行稳定;在较高的烟气流速下飞灰颗粒所受惯性力增大,克服电场力逃逸收尘板捕获的能力增强,使得电除尘器收尘效率降低;当烟气粉尘浓度维持在30 g/m3时,电除尘效率最高;粉尘粒径越大,电除尘器收尘效率越高,但增长速率减缓。
    17  某π型锅炉穿顶棚受热面与顶棚沿炉宽方向膨胀特性研究
    郭祥华 盛佳眉
    2019, 34(10):122.
    [摘要](288) [HTML](0) [PDF 0.00 Byte](37)
    摘要:
    针对某1 000 MW Π型布置全悬吊结构锅炉,根据设计运行数据对穿顶棚受热面与顶棚之间沿炉宽方向的热膨胀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行与设计热膨胀特性基本吻合,过热系统受热面与顶棚之间的膨胀差随锅炉负荷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最大膨胀差约出现在300 MW负荷时;再热系统受热面与顶棚之间的膨胀差亦随锅炉负荷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最大膨胀差出现在300~400 MW负荷时。
    18  两种三维双侧强化管管外R245fa凝结换热的实验对比
    夏荣鑫 欧阳新萍 李思思 孙 茜
    2019, 34(10):128.
    [摘要](483) [HTML](0) [PDF 0.00 Byte](62)
    摘要:
    为研究环保制冷剂R245fa在水平强化管外凝结换热特性及表面结构对管内外换热性能的影响,分别对三维齿结构低肋管(A管)和斜翅管(B管)进行管外凝结换热实验。在数据处理方法上,采用WilsonGnielinski图解法获得管内水侧对流换热系数及其计算关联式,再利用热阻分离法获得管外凝结换热系数。实验结果分析得出A管和B管的管内换热系数强化倍率分别为2.04和2.98,管外强化倍率分别为1.77~1.94,1.87~2.14,B管管内外换热性能都优于A管,造成两种强化管内外换热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强化管内的螺纹高度和管外翅化比。
    19  水平管内R1234yf流动冷凝换热和压降的实验研究
    路 昆 孙 科 王 帅 王 凯
    2019, 34(10):135.
    [摘要](70) [HTML](0) [PDF 0.00 Byte](46)
    摘要:
    在1根光管、2根微肋管内对R1234yf两相流动冷凝换热进行实验,实验工况设定为冷凝温度(40±0.5)、(43±0.5)和(45±0.5) ℃,质量流速为400~900 kg/(m2·s),实验段进口制冷剂干度为0.80~0.85、出口制冷剂干度为0.15~0.20,进而从关联式拟合机理上分析各关联式对管内换热系数、压降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管内换热系数、压降均随流速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微肋管内换热系数、压降均大于光管内换热系数及压降,其中,1号微肋管内换热系数最高,2号微肋管内压降最大;对于光管换热系数、压降,Thome关联式和Fridel关联式预测效果最佳,其预测平均误差均在3%以内,而Wang et al关联式和Chisholm et al关联式预测误差最大,其预测平均误差在25%以上;对于微肋管内换热系数、压降,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和Haraguchi et al关联式分别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平均预测误差分别-15.43%和-15.68%。
    20  水平外波纹管降膜管间流型转变
    张轶硕 张少峰 王德武 邓会宁
    2019, 34(10):143.
    [摘要](531) [HTML](0) [PDF 0.00 Byte](58)
    摘要:
    相比于光管,外波纹管的壁面凹凸结构可增加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传热特性。准确预测溶液管间流型是提高传热传质性能的关键步骤。建立了水平管降膜实验装置,研究管间距、溶液浓度、管型对降膜流动过程管间流型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管间流动形态依次出现滴状流、滴柱状流、柱状流和柱片状流和片状流;对于每一种流型转变所对应的Re,外波纹管明显低于光管,并随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NaCl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相较于光管,两种外波纹管更易在较低Re下获得各稳定流型。流型转变边界可以通过流体Re与伽利略数(Ga)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描述。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得到了3种管的流型转变关系式。
    21  板壳式换热器流固耦合换热的数值模拟
    袁 伍 罗小平 王兆涛 王梦圆
    2019, 34(10):150.
    [摘要](66) [HTML](0) [PDF 0.00 Byte](50)
    摘要:
    以型号为IPS24的波纹板壳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应用CFD软件ANSYS FLUENT16.0进行流体流动及耦合换热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人字形波纹板结构对板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有显著的增强,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结垢;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总对流传热系数增加,但也会导致压力损失增加,在流速为1.0 m/s时总传热系数达到1 519 W/(m2·K),冷、热流体进出口压降也分别高达81.2和83.1 kPa。
    22  振荡作用下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
    朱海荣 卢红亮 邓小叶 邓 飞
    2019, 34(10):156.
    [摘要](382) [HTML](0) [PDF 0.00 Byte](35)
    摘要:
    为研究高强化活塞冷却油腔内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结构对其强化传热效果的影响,对矩形空腔内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流在起振阶段和充分振荡阶段的振荡流动规律有着明显的区别,起振阶段两相流以“爬壁”运动为主,而充分振荡阶段两相流则以“绕壁”运动为主;振荡频率主要影响两相流中气泡的状态和湍流强度,而填充率则主要影响两相流的流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在起振阶段振荡频率和填充率对起振阶段时长和最大气泡尺度的变化都有显著影响,而在充分振荡阶段,振荡频率对于气泡尺度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填充率。
    23  基于火积理论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优化结构分析
    刘海燕 王萌萌 金劲涛 顾 昕
    2019, 34(10):161.
    [摘要](297)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为了比较平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性能,应用了换热器常用评价标准PEC准则和火积理论对两种换热器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对两种换热器的传热火积耗散率、阻力火积耗散率以及总火积耗散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火积耗散理论分析换热器性能的结果与传统换热器评价标准PEC准则相符,说明了火积耗散理论的可靠性;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改进,火积耗散率也均优于原始结构,表明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得到较大改善;两种换热器传热火积耗散率值要远远大于阻力火积耗散率,约为阻力火积耗散率的一千余倍,说明传热损失为换热器的主要不可逆损失。
    24  气相温度脉动对生物质颗粒内温度变化的作用
    张 健 庞 杰
    2019, 34(10):167.
    [摘要](98) [HTML](0) [PDF 0.00 Byte](41)
    摘要:
    作为研究湍流与生物质颗粒反应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对置于有温度脉动热气流中的生物质颗粒内瞬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气相温度脉动导致颗粒表面与中心瞬时温度均出现了脉动,而颗粒表面比中心瞬时温度的脉动幅度要大;随气相温度脉动强度和生物质颗粒Re的增大,颗粒表面与中心瞬时温度的脉动幅度均增大。
    25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运行特性分析
    王启扬 王金平 张祥成 李俊贤
    2019, 34(10):172.
    [摘要](556) [HTML](0) [PDF 0.00 Byte](45)
    摘要:
    分析与研究了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运行特性,建立了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运行特性参数的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以我国西部太阳能热发电的典型地区为计算地点,对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太阳入射角余弦、入射角修正系数、遮挡系数、端部损失及镜场运行效率等运行特性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正午时刻入射角余弦达到最小值,余弦效应最为明显;遮挡损失和端部损失对槽式集热器的运行影响总体不大,在日出、日落时刻会发生遮挡效应,最大端部损失发生在正午时刻;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镜场效率正午时刻之前单调下降,正午时刻后,随高度角的下降而单调增加,在正午时刻达到最小值,夏至日镜场效率峰值约为0.74,冬至日的峰值约为0.47,差值约为0.27。
    26  双面受热太阳能平板接收器热性能模拟研究
    张欣宇 杨晓宏
    2019, 34(10):178.
    [摘要](100)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为提高太阳能光热转换效率,建立同轴非完整型平移抛物面聚光系统。分析双面受热平板接收器的能量传递及转换过程,采用热阻网络图的分析方法建立平板接收器的理论计算模型。利用MATLAB 7.0软件编制程序实现了平板接收器的热性能计算。在结构参数、环境参数和进口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当吸热板导热系数、厚度和吸热板表面发射率变化时,分析温度、能量及热性能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导热系数和吸热板厚度达到一定数值,继续增加对于提高接收器的热性能基本没有太大意义;吸热板表面发射率对热性能影响显著,采用发射率为0.1的选择性涂层可实现能量最大转化;环境温度在0~30 ℃变化时,双面受热比单面受热的热效率提高了8.18%~37.01%。
    27  弹片参数对风力机叶片翼型气动性能影响研究
    詹枞州 叶 舟 李 春 周 伟
    2019, 34(10):185.
    [摘要](55) [HTML](0) [PDF 0.00 Byte](62)
    摘要:
    为提高风力机叶片翼型气动性能,在NACA0018翼型上表面附加类似于鸟类羽毛的弹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弹片参数包括弹片角度、位置和长度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失速攻角之前,弹片产生负面影响,而失速攻角之后,弹片产生预期效果,且在每个攻角下存在一个最优弹片角度,攻角越大,对应最优弹片角度也越大,但并非线性关系;失速攻角前,弹片位置越靠近尾缘,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而在失速攻角后,弹片越靠近前缘效果越佳,阻力系数最高降低67.04%,且失速攻角由14°推迟到16°左右;失速攻角前,弹片越短,弹片所带来负面影响越小,失速攻角之后弹片长度越长效果越好,阻力系数最大减小40%左右。
    28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加入控制系统优化
    韩新建
    2019, 34(10):193.
    [摘要](86) [HTML](0) [PDF 0.00 Byte](49)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